我有分寸

十八年前的那一次考试

gnawux 高考鸡汤回忆life

十八年前,我十八岁,那年也有洪水,那年也有足球,那年法国队也表现不错,那年,我参加了高考。对称是我的最爱,这种人生的对称时刻,自然该写点东西记一下。

1998年,对于很多人的回忆都是苦涩的[1]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十八年前的高考,是在7月份,而且有三天,那时候的北京,使用全国卷高考,而我,和今年谢工老师的公子一样,也在八一中学考点,而且,有那么点不尽如人意。

十八年前的高考,本来一切波澜不惊,除了化学,都不怎么难,当然化学都是我的物理之外的第二强项,难,不怕。最后一天考物理,我头上方的电风扇不知怎么,呲哑哑响不停,似乎是什么不祥的预兆,不过,物理有什么可担心的么。然而,在最后一小时,一切都改变了。之后的十八年里,每次提到高考,我都会祥林嫂一样地重复这个故事——

比如我这个 SB,1998高考全国卷物理倒数第三道大题,洛沦兹力的符号推导题,圆周长公式代了 πr^2 进去,最后一道力学大题,少看了一个“摩擦力忽略不记”的条件,最后和清华线差5分。

其实,每年高考都有一些失意的人,他们和我一样,自信有实力,可是偏偏强项发挥失常,以致前功尽弃,进而无法自拔。然而,时光荏苒而过,在工大和那么多同病相怜的孩子们一起,哭过以后,我们发现,其实,失常的都是强项,弱项哪有什么可以算得上失常的东西呢?

高考之前,我也考砸过,小学考初中、初中考高中,全没考好。但高考是不同的,因为高考之后,我才真的开始思考为什么没做好、怎么能做好,开始不把问题推卸给运气、命之类的玄学上,也不放在心理、状态这些不可控的东西上,于是我才有了一步步的好转,不管是性格还是临场状态都开始变好。我明白,人不怕犯错,怕不思考,怕重复犯错,怕一辈子学不会怎么面对。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关于性格的,我小时候的同学和我大学以后的同学、同事对我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小时候的我是个非常内向、不敢说话的孩子(,其实我现在仍然有与人交往的恐惧症,更喜欢和计算机交流),但我相信,要成功需要更主动、更自信,于是,大学一开始,我就努力塑造自己主动的形象。我找到的一个方法是,把自己不敢做的事情说出来,说自己要做,然后,在大家的目光下逼着自己做,不管是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还是小组演讲,我都推着自己向前,同学们居然真的相信我擅长这些了(当然,他们这帮老司机可能根本就是自己懒得干),于是我经常地有各种机会,大一暑假就可以进入实验室了。这之后,我一步步地让自己脸皮变厚,甚至工作第一年的年会上反串《色戒》的王家芝这个角色,在移动研究院一炮走红。

第二个例子是,当我准备考研的时候,除了复习功课,我开始全面的思考考试这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我注意到,我过去的考试失常时刻,经常发生在连续几天考试的最后阶段,这个时候,身体疲惫可能是原因之一,所以,我在考研之前三个月开始坚持每天跑步,提高自己的心肺功能,以更好的身体状态面对马拉松式的考试,而且告诉自己,考研的考试每场有三个小时,中间一定要申请出来上一次厕所,活动一下,调整一下状态。这些准备不一定真的对考试有很多影响,但是努力调整至少会让自己相信自己做好了一切准备,会让自己更有信心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配合一点运气,我考上了北邮张平老师的研究生(,顺便说,张老师旗下的 WTI 是我国最好的无线通信方面的实验室之一,顺便推荐我的知乎回答系列,真的是通信为主的),而这些运气,我相信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

现在的我,算不上成功,不过至少没有在高考后沉沦,这是一篇淡淡的鸡汤,送给那些高考不得意的同学——不思考,只想着受完就完了,基本上等着的是下一次失败,只有面对+思考+改进,才能真的避免同样的挫折。你现在需要的不是等着运气的青睐,而是面对自己,审视自己,改变自己,高考就是一个从此改变自己的机会。

[1] 图片来源: http://www.mirror.co.uk/sport/football/world-cup-2014/world-cup-unconscious-minutes-ahead-3667198

gnawux
me!#$!@#$@#$wangxu!@#$%^&*()_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