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分寸

2022年,我的年度书单

gnawux lifereadings

2022年马上过去了,我的「每天半小时读书」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却也读完了好几本,这里我来罗列一些我看过的书,评语直接用我之前朋友圈的评语了,供参考,所有书都是 Kindle中国区付费购买的,也就是说,是大陆的正规合法出版物。

博弈论 by 约翰‧冯‧诺伊曼

这本书有点奇怪,导读和附录各30%,有点找不到冯总的原文到底是啥, 算是个博弈论的入门之作吧。

拿破仑大帝 by 安德鲁‧罗伯茨(甲骨文书系)

拿破仑面临的其实就是一个绝境,他有能力、有雄心、也有失误,但是走向最终的失败大概率是个宿命,虽然拿破仑也是强人,但他在当时其实是代表着基于法律的平等和自由的、大革命延续的先进思想的,和传承沙俄理念和寡头政治的普京不可以相提并论

哲学的故事 by 威尔‧杜兰特

快速读完比较短的最后两章,终于在五一读完了这本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先读过精简本的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我受到的哲学的震撼没有那么大了。但杜兰特的这本书的线索并非是哲学的演化,而是哲学家的故事,同样非常值得一读。

我个人认为,关于伏尔泰的一章是这本书的高潮,是作者写的最精彩的部分,培根、斯宾诺莎、伏尔泰、康德、叔本华这一系列,17-19世纪的哲学家是展示得最充分的。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哲学家们并不只是沉思者,其中不乏精于世故,能为自己赢得当世追捧的大家,也有身世显赫,可以达到政治巅峰的贵族,甚至还有人有经商投资能力和天赋,可以做到真的自由思考,当然也有哲学家清贫度日,因为他们认为世俗事务会干扰他们的思考而非没有生存能力。

每个哲学家的思考不相同,哲学也是在不断演进的,但每个哲学家都或多或少和他的时代有冲突,因为他们是独立的思考者,如果他们只能迎合主流舆论,恐怕也就算不上哲学家了,所以,即使如做到最高大法官、几乎成为了“哲学王”的培根,以及广受欢迎甚至是剧作万人空巷的伏尔泰,都会深处社会斗争的漩涡,更不要说斯宾诺莎这样被开除教籍的异教徒了。

哲学,要么在研究宇宙的规律,(即使是神学也是他们认为的宇宙的规律,)要么在研究人和社会应该如何组织,这些离我们的生活可近可远,或许为五斗米和一些福报而匆匆忙忙的我们本不该研究这些,但独立思考并不该被丢弃,不是么?

插一段书里读到的叔本华的段子,当然是我转述的

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但这哥们的生活挺搞笑的,威尔杜兰特讲他生平跟讲段子似的。

叔本华他爸自杀了,然后他妈立刻放飞开始搞性自由,他特别不满意,就搬出去了,但是还和她妈保持一定的交往,他妈搞party,他也当客人来凑热闹。

叔本华他妈还挺NB的,也是个很不错的小说家,还经常host社交活动,有一天,歌德带着老婆来他们家做客,歌德跟他妈说,你儿子将来会非常NB的。

这下他妈炸了,我们家tmd还容得下两个天才么,一下就更叔本华打起来了,把叔本华从楼梯上推下去了。从此叔本华就跟他妈闹僵了,后来二十多年没再见过面。

叔本华这哥们特别自负,当然你看她妈也是,叔本华在大学开课,特意找和黑格尔同一个时间开课,他觉得,我这么NB,NB的学生会懂得,黑格尔和我比起来,其实太肤浅了。结果没有人来听他的,他特别愤慨,还把黑格尔骂了一顿。

叔本华是哲学家,但是NB的哲学家其实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叔本华年轻时候做过一段时间商人,他爸给他留了一笔不大不小的遗产,后来当哲学家丫的也不缺饭吃,还挺会理财的,有一次,他投的公司倒闭了,其他人都接受了拿回70%本金算了,但是叔本华一通操作,拿回了100%。

叔本华在法兰克福的时候,吃饭一般都是下馆子,特别喜欢去一家叫“英伦花园”的饭馆吃饭,每次吃饭都拿一个金币放在桌上,吃完之后,把金币收回兜里走人。

后来,一个服务员终于忍不住了问丫的为啥,他说,我这其实是一个赌局,如果旁边这帮SB英国官员,有一天能说女人、马和狗以外的话题的话,我就立刻把个币扔进慈善捐款箱子。

历史地理学十讲 by 史念海

用了两个星期读完了史念海先生这本《#历史地理学十讲》,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史念海先生。历史地理学讲历史上的地理,以及历史维度的地理变化,这本书是史念海先生的十篇讲稿的合辑,本身关联性并不强,但诸如南北方重心的转移、历史上的运河和漕运、河西走廊的变迁等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对这本书,我不太满意的地方是,一本地理方面的书,除了封面之外,就再也没有地图了,这给人阅读带来很大困扰,即使这两周主要是居家办公,查电子地图并不困难,仍然给阅读带来很大麻烦。另外,我觉得这种图书如果能制作成互动地图的教学就再好不过了,可惜如果这样的话,可能很难通过卖课程收回制作成本吧(还有地图使用上的一些政治风险?)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 by 盐野七生

盐野七生奶奶的故事讲得让人放不下来,从几个人物入手,把各种史料展开成跌宕起伏的故事线,强力推荐,下面是读书时的书评:

用了一个星期就看完了盐野七生的「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 」的第一部《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天朝覆灭之前,东罗马帝国和大明帝国有很多蜜汁相似啊,天子也镇国门了,皇帝也死社稷了,也有死战不退的勇士,也有捐不出钱粮来的高官贵族……这本书里,结合了很多后来发现的详细记录,从威尼斯人、塞尔维亚人、拜占庭人、土耳其人等的不同视角,充实又不拖沓地讲了最后这段的故事,推荐给有兴趣的人。

居然突击看完了「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 」之 《 罗得岛攻防战 》,不仅知道了居然真的有罗得岛这么个岛,这个离土耳其只有几十公里的岛是属于希腊的,还发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其实对异教徒也还有点容忍的。另外就是,和陷落的君士坦丁堡不同,骑士团的战斗还是非常可敬的,罗得岛上的少量骑士,依托要塞城防,还是杀伤了四五万敌军,可曾经面对异教徒的无比决绝的骑士团,到了拿破仑时代却早丧失了亚当、拉* 瓦莱特那样骑士之心,轻易就投降而献出了马耳他要塞,这究竟是信仰的力量还是时代的挽歌啊。

深蓝帝国:英国海军的兴衰 by 本‧威尔逊 (甲骨文书系)

《深蓝帝国》并不是一本可以支持《海权论》的历史书,作者恰恰想说明,海权论所论述的观点有它的时代背景,并不是跨越几个世纪的真理,而里面的其他内容也很有启发性。

看《深蓝帝国》这本英国海军史的书,原因是看《拿破仑大帝》的时候,法国几乎征服了欧洲大陆,却始终活在对大英帝国的海权的恐惧之中,不过读英国海军史的时候,却发现,那之前一两百年,英国海军都活在法国和西班牙还有荷兰海军的阴影下,可是在不那么优势的情况下,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最终被纳尔逊彻底征服了。

纳尔逊本人也死在特拉法尔加辉煌的胜利中,当年学中学历史,以为这是个个人英雄主义的赞歌,读详细的海军史才发现这是团队管理的胜利,纳尔逊的胜利完全不是毫厘之间的意外,而是必然,全面立体的纳尔逊更让人折服,我把这个概括到三点上:

  1. 全面细致的日常训练管理:从炮术操练到柑橘的供应,事无巨细的管理,让英军保持健康,且火炮射速远超法西联军,劣势数量的皇家海军还是可以打出统治性的胜利;
  2. 建立信任、激发团队热情:风帆时代的海洋充满意外,很难协调统一舰队,纳尔逊用个人魅力感染舰长和海员,激发他们为英格兰而战的热情,每个人不是死板地执行条例,他们最怕的事情是辜负纳尔逊的期望,纳尔逊称这些舰长是他的至亲袍泽,被他击败的法国司令说,缺少纳尔逊是一个舰队的损失,而英军每个舰长都是纳尔逊;
  3. 临阵大胆放权:没有现代通信工具,令旗很难统一所有军舰的行动,精心设计的战术比不上临阵的意外,纳尔逊充分授权他信任的分舰队司令和舰长,允许他们以自己的名号来号令周围的舰船,独立按照他们理解的纳尔逊作战。

这段精彩的海军史,看得跟个MBA案例似的,哈哈哈哈,体验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OKR管理。

当然,纳尔逊还在对阵丹麦的时候展示了他政治手段的一面,也让人印象深刻,这里不确定有没有一些史学界的夸大,但纳尔逊善于经营他的形象和影响力也是书里本就提到的,总之,纳尔逊的地位无愧于他雕像站立的地方

常识 by 托马斯‧潘恩

《常识》,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托马斯‧潘恩的小册子,亚当斯曾说,如果没有《常识》作者手中的笔,华盛顿手中的剑也是没用的。如果你想了解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底层逻辑的话,还是可以的,不过这本书正如其名,托马斯 潘恩就像是“皇帝的新衣”里面的小孩,极具煽动性地戳破人们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by 蒂莫西‧泰勒

这本书对我这样完全不懂经济学的人还是很不错的,篇幅不大,一半微观一般宏观,通俗易懂又能学到很多自己一直没有意识到或误解的事实或知识。当然,2010年前后成书的本书对当下更加复杂的地缘政治介入显然是思想准备不足的,他还是假设人是逐利的,国家是致力于发展经济、减少失业、稳定物价、平衡贸易的,比较理想话,和亨廷顿那套文明的冲突理论配套食用可能就中庸了。

旧制度与大革命 by 托克维尔

抓住中秋假期的尾巴,读完了这本旧制度与大革命 ,五星推荐,作者的语言非常有冲击力,翻译得也很流畅,其实读历史,人不由自主会带入自己的生活,这也是读书最有趣的地方之一。看了这本书就想到我们的系统架构,不管是做架构改造还是组织调整,现有传统是不可忽视的,以思想家而非实践者的身份,做彻底重建,可能会和法国大革命一样的悲剧,洒了热血却赢回皇帝,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却难以说清,保持基础稳定,定位问题渐进改造,慢慢来可能会比较快。

微积分的力量 by 史蒂夫‧斯托加茨

快速读完这本《微积分的力量》 ,居然真是微积分科普,包含相关数学史,没有啥额外引申,有点失望,更适合没怎么学过微积分的人来学学入门,可是翻译又不一定靠谱,wavelet这种名词直接译错让我直接质疑整书的翻译水平,即使是科普,也应当有专业水平吧,或者,非信号处理相关专业的人不怎么接触“小波”这东西?

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 by 蒲洛基

看完了这本《欧洲之门》 ,在总结之前,作者这句话是我的心声,要被声明出来——历史不应成为践踏国际法的借口,历史是有各种变迁的,人类之间的事情,也很少有非黑即白的,我们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读懂今天,而不是侵犯他人的权利、践踏他人的尊严。民族不是一个逐渐分化的树状结构,甚至很多民族都不是“单系群”,民族是在人们的迁徙、繁衍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认同,传说都可以是重塑的,通过时间的积累和文化的交流确认,民族逐渐建立起来,这中间存在很多模糊地带,在乌克兰土地上,尤其城市里,说俄语可能是方便交流,不代表认同自己是俄罗斯人。

带入地读乌克兰历史,是一部沉重的历史,悲剧是它的主基调,但每个善良正直的人,即使回到自己的视角,也应该有所反思,而不是站在看似胜利者的侵略者一边,想要坐收渔利。

通往奴役之路 by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这本《通往奴役之路》出版于1944年,也就是二战结束之前,英国战后的路怎么走,欧洲战后往哪走,这样的问题开始被人们所考虑。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经历过了大萧条,也见识到了德国和苏联在过去的快速崛起,加上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从来没有如此有力过,那么,可不可以更科学地组织社会,让社会更加有效率呢?不仅社会主义国家如此想,当时的每一个西欧国家里,尤其是知识分子里,也同样有这样的思潮。哈耶克作为一个奥地利人,他看到这和25年前的德国竟然如出一辙,这难道不是一条走向纳粹的奴役之路么?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它不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讨,而是对英国的“社会主义者”们的警钟。当然,这本书既振聋发聩,又被反对者唾弃,而80年代末,东欧剧变之后,这本书反而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里,收获了更多的阅读和推崇,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能就是受了这个流派的影响的。

作者的论述不一定都严谨,作者后来也有其他著作来补足,译者的翻译更非完美,其中有不少翻译晦涩甚至有语病,但是全书对我们这些集体主义教育背景下的人来说,还是非常发人深省的,我个人认为值得一读。

gnawux
me!#$!@#$@#$wangxu!@#$%^&*()_me